影游还得分家。
(资料图片)
电影、游戏,这两个源于媒介技术爆炸的双生子,自诞生的那一刻起便难解难分。一如《魔宫帝国》和《真人快打》的互相成就,《E.T. 外星人》也能成为压死雅达利的最后一根稻草。在人人都可以是玩家的今天,两者的边界正变得愈发稀薄。
前有名导 Spielberg 借《头号玩家》向游戏圈伸出橄榄枝,后有《失控玩家》刺探电子游戏行业的现实问题。近年来的游戏题材电影正逐渐摆脱高度符号化的视觉标签,向着一种只属于自己的 " 类型片 " 方向稳步前进。
而电影、游戏,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微妙平衡,在《龙与地下城:侠盗荣耀》中达到了一个里程碑式的高度。本片之于真人电影,有如《无敌破坏王》之于动画长片,两者都是一场对游戏与玩家精神内核的集中讨论与呈现,绝非那些打造猎奇文化景观的所谓 " 游戏题材电影 " 可比。
已经出桌游了当我们讨论某个特定类型的电影时,往往会自然而然地带出几位耳熟能详的大导,但悲哀的是,并没有多少影游双修的玩家 / 观众,还记得 Paul W. S. Anderson 的大名。哪怕他亲自编导了整整 6 部 " 生化危机 " 系列电影,观众还是更眼熟他的老婆 Milla Jovovich。
长久以来," 游戏改编 " 一直都是粗制滥造的代名词。80 年代的 B 级片狂潮遇上电子游戏市场的野蛮生长,让我们见识到了未来朋克版的《马里奥兄弟》,还有真人慢打版的《街头霸王》。两位卧龙凤雏分别在 1993 年和 1994 年,让好莱坞影业和卡普空赔得血本无归。
新老 " 马里奥 "直到 1995 年,Paul Anderson 凭借《魔宫帝国》名声大噪,以康斯坦丁影业为代表的 " 杂牌军 ",才嗅到了这块好莱坞大厂啃不动的蛋糕。所以严格来说,游改电影的起源并不比现今大行其道的漫改电影要来得晚,只是 Stan Lee 尚在当打之年时,那些窝在车库和地下室里扔着骰子的毛孩们,还没有成为这个社会的中流砥柱。
《龙与地下城:侠盗荣耀》的成功和本片联合导演之一 John Francis Daley 的个人经历,就是很好例子。
自上世纪 70 年代诞生以来,大众视野下的 " 龙与地下城 " 桌游文化,或者 D&D 文化, 曾有过数次受众上的转变。最早的 D&D 圈几乎与正统流行文化绝缘,甚至被当时的 " 潮男潮女 " 们视为一种宅男专属的 " 乖乖 " 活动。
《E.T. 外星人》剧照,D&D 场景80 年代,《E.T. 外星人》剧组曾用 D&D 游戏来筛选小男孩艾略特一角的扮演者——如果某个孩子在整个游戏过程中表现得过于强势,那么他就不是合适的人选——他们的选角预期是一位轻微社交焦虑的弱势儿童。
同样的身份标签,十几年间都未曾改变。
1999 年,青春校园喜剧《怪胎与宅男》(Geeks and Freaks)开播,里面的 " 怪胎 " 与 " 宅男 " 们平时最大的娱乐活动之一,就是玩 D&D。然而谁也没有想到,24 年后,当年的 " 宅男团团长 " 山姆 · 威尔竟然亲手将最好的 D&D 改编电影送上了大银幕。
《怪胎与宅男》剧照,John Francis Daley 饰山姆 · 威尔,左上右 2虽然我们一般不奢望爆米花电影有很强的作者性,但比起 " 老婆单推魔 "Paul Anderson,或者 " 文娱交际花 "Stephen Spielberg,从 14 岁开始玩了 20 年 D&D 的 John Daley,显然会是执导 D&D 改编电影的更好人选。
也许现在看来,这似乎是个非常理所当然的决定——但当年的游改版权方可不这么想。" 生化危机 " 的电影版权方康斯坦丁影业,就曾拒绝 " 活死人之父 "George A. Romero 亲自撰写的剧本,把官方正统的位置让给了 Paul Anderson 的爱丽丝无双。
《生化危机》剧本废案,图源见水印" 盗贼荣耀 " 之前的上一部 D&D 改编电影,是 2000 年的《龙与地下城》(Dungeons & Dragons),由当时年仅 29 岁的 Courtney Solomon 执导。本片的台本、剧情、演出、特效都堪称灾难级别,除了世界观大致套了一层 D&D 的封皮之外,几乎毫无可取之处。
时隔仅一年上映的西幻题材正剧巅峰《指环王:护戒使者》,更是让 D&D 改编电影的前途雪上加霜。事实上,直到 2014 年,Courtney Solomon 还在采访时表示要出 D&D 电影的续作,那时他已经在为 " 魔戒 " 的影视版权方华纳兄弟干活了。
值得庆幸的是,《龙与地下城:侠盗荣耀》并没有变成另一个套着 D&D 皮的《指环王》。比起努力让游戏更加影视化,《龙与地下城:侠盗荣耀》更像是一次游戏语言对电影语言的全面 " 入侵 "。
" 传送门 "好莱坞罐头电影生产手册—— Robert McKee 的《故事》有一句卷首语:《故事》论述的是原理,而不是规则。这是一句值得玩味的话,因为现今商业片的制作逻辑早已是规则至上。以漫威为代表的超级英雄电影,更是以所谓的宇宙设定为最高纲领。
这种普遍弱化主观情节,强调角色和世界设定的手法,与大多数的游戏叙事轨迹高度吻合。
尤其是以超级英雄题材为代表的快节奏商业电影,整体上有着很强的 " 游戏化 " 趋势。当粉丝们在为电影中的角色孰强孰弱、某些角色的能力是不是被强行削弱等等的问题争论不休时,本身就根植在 " 规则 " 之上的游戏,已经潜移默化地侵入了各色影视作品的创作框架当中。
每一部超英联盟 / 每一场 D&D 冒险,都要从圆桌会议 / 酒馆吹逼开始如果你从《龙与地下城:侠盗荣耀》的叙事节奏中,看到了些许漫威电影特有的跳跃感,那么不要怀疑,它们确实就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本片的剪辑师 Dan Lebental 正是漫威电影宇宙的御用剪刀手,他曾操刀从《钢铁侠》到《蜘蛛侠:英雄远征》等多部漫威电影的剪辑工作,几乎见证了整个电影宇宙的诞生。
《龙与地下城:侠盗荣耀》在叙事方面摆脱了传统西幻正剧式的拖沓节奏,完美融入了高信息密度的现代观影体验。影片在最大程度上压缩了各个主要人物的 " 车卡 " 环节,只用了 15 分钟左右的篇幅就为所有角色编排好了起源故事,整体剧情规格堪称蝇量。
正义战胜邪恶用 D&D 的九宫格阵营划分法,本作的剧情发展和人物弧光显得异常老套——中立阵营的英雄们在各种道德困境下左右摇摆,最终团结一致击败守序邪恶的反派。事实上,类似的模板不只适用于《龙与地下城:侠盗荣耀》,套用在任何平民化视点的反英雄电影上,都不会有任何问题。
最明显的例子,当然还是漫改电影的一众 " 亲民 " 超级英雄。但在此之前,让徘徊在中立边缘的盗贼或者吟游诗人作为主要的叙事支点,本来就是 D&D 世界观作品的一贯传统。从 80 年代的巫术类游戏《冰城传奇》(Bard"s Tale),到 2022 的动画剧集《机械之声的传奇》,让一群有待成长的问题人物当主角,始终是编剧,或者说游戏主持人的制胜法宝。
非常非常典型的全团没几个正常人按理来说,一部情节稀松平常、设定广为人知的电影,很难做到像《龙与地下城:侠盗荣耀》那样精彩,但正如之前提到的那样,比起一部循规蹈矩的电影,本片其实更像是一场建立在诸多 " 规则 " 之上的游戏。
而众所周知的是—— D&D 是游戏界当之无愧的规则之王。正因如此,《龙与地下城:侠盗荣耀》的信息密度达到了一种足以产生瀑布流的麻醉效果,无论是普通观众还是 D&D 粉丝,都会在导演和编剧不断抛出的新规则中,得到一种快速过滤情节碎片的满足感。
事实上,本作中的所有精彩剧情与包袱,几乎都建立在非常具体的规则之上。譬如预告片里的墓地问答桥段,Chris Pine 饰演的吟游诗人在确认问答规则时,一口气浪费了 4 个提问的机会。在这之前,半德鲁伊向队里的三流巫师提了一个打破次元壁的 " 出游 " 问题:怎么正好就只能向死人提 5 个问题呢?4 个不行吗?6 个不行吗?三脚猫巫师西蒙表示他也不知道,反正规则就是 5 个问题,一个不能多,一个不能少。这条有关于规则的题眼,甚至一路穿插到了影片报幕的结尾,为整部影片的基调做了一个有趣的脱口秀式 Call Back,着实令人会心一笑。
在各种规则外的遭遇中逐渐变形——这就是跑团除此之外,整部电影中还有大量伪装成笑料的隐形规则,其密集程度堪比 Whedon 强插在 " 正联 " 里的肉麻笑话。例如在混乱的战场上,你总能找到一些扭扭捏捏调整背刺位置的小杂兵;各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情节走向;各色有趣法术的神奇妙用,等等等等。
就像之前提到的,大量接连引入的情节概念,不只能让观众长期处于兴奋状态,更能让 D&D 粉丝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 " 游玩 " 感。在这些有 " 基础 " 的观众看来,《龙与地下城:侠盗荣耀》中部分的突兀情节转进,甚至更像是一种来自游戏主持人的无奈怜悯。
同样是在预告片中出现的过桥谜题:圣骑士亨克刚刚解释完一大堆谜题 " 规则 ",队伍里的傻缺一脚就触发了机关,攻关流程似乎立即陷入了死胡同。此时,编剧 / 主持人非常自然地向各位主角,也就是玩家 / 观众,奉上了情节上的机械降神——一根遗忘多年的传送法杖。这种讨巧的情节安排,在剧本创作上属于大忌。类似的还有各种大失败制造的笑料,比如巫师西蒙用拟象术迷惑士兵,鞋头强行卡在地缝里死活拔不出来,结果施法专注打断,城里瞬间拉响了警报。在普通影迷的视角下,这些略显无厘头的情节无疑有烂俗之嫌。
甚至不客气地说,如果《龙与地下城:侠盗荣耀》剥离了这些细致入微的 " 游戏 " 成分,它可能并不比其它油嘴滑舌的西幻无厘头作品——比如《王子殿下》要来得精彩多少。
《王子殿下》剧照这是一部自上而下洋溢着趣味性的电影,导演显然知道如何从一个玩家的视角,利用现代化的叙事节奏来填补电影这个载体本身所不具备的互动性。这也是为什么,我不打算揪着那些 D&D 世界观的细节不放。
是的,《龙与地下城:侠盗荣耀》里充斥着各种来自系列小说与背景规则的设定,包括人文风貌、地域习俗、生态物种等等等等。但如果只把本片当成一个装满符号化概念的 " 献礼 " 作品,那真是看扁了这部真正的游戏改编电影。
这个世界上已经有太多套着游戏的皮,结果只顾自说自话的 " 游戏 " 电影,再退一步讲,我们也不缺一部塞满烂梗的新 " 指环王 "。但无奈的是,游戏和玩家在融入主流文化的同时,也在不可避免地先被大环境所符号化、景观化。
来点元宇宙就像开头提到的那样,影视剧里从来不乏 D&D 的身影,但直到《龙与地下城:侠盗荣耀》之前,D&D 玩家的形象却总是身不由己——从上世纪的怪咖到近十年的潮流翻红,D&D 似乎成为了又一项文化快消品,就像那些溢价的随身听、复古游戏机还有黑胶唱片。
人们正在被人为地植入一些不存在的,有关于 " 跑团 " 的记忆。互联网上的 D&D 路人启蒙作品,已经从粗制滥造的低创同人 The Gamers 系列,一路进化到了全专业配音演员阵容的超豪华播客团 Vox Machina。
两相比较之下,后者的制作规格、情节编排等等的商业质量,足足高出了一大截,也更像是健全人类应该尝试的潮流活动。而那些不分场合勾引队友,试图抬攻城弩背刺敌人等游走在规则边缘的胡闹行为,大概已经在银幕上绝迹了。老实说,我并不太希望未来能有一个什么 D&D 电影宇宙。虽然 D&D 的背景绝对足够复杂,也支撑得起编剧和导演的发挥空间,但就像超人和蝙蝠侠的妈都叫玛莎一样,没意思的团,你参一次跟参无数次,又有什么区别呢?
3DM评分:8.3
优点
深入骨髓的 D&D 规则解构
海量的游戏世界细节
抓眼的视觉特效与剪辑节奏
不足
机械降神式的情节
突进俗套的故事内核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华中地质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2018864号-26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