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身材,双眼有神,一举一动干练利落,这是郑志明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在郑志明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记者见到了这位从事钳工26年,从一名职高毕业的普通钳工成长为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能专家的大国工匠。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郑志明表示,能成为2022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他很自豪也很开心,将继续扎根装备智能制造领域,践行“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用实际行动展现“干在实处、冲在前头”的风采。
精益求精练技能
郑志明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是在车间里隔出来的一个小型工作间,郑志明和团队成员经常一起在此分析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并拿出解决方案,很多工艺创新都是出自这里。工作室的墙上挂着一幅幅照片,记录着郑志明从一名职校生到大国工匠的成长足迹。
1994年,郑志明进入柳州微型汽车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就读,学习钳工专业。在柳州这座“汽车城”,这个专业可谓普通得不能再普通。郑志明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却给老师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他常常跟我们待在车间里,可以说是不分昼夜地花时间投入技能竞赛的备赛过程当中。我们都劝他,一次竞赛不会决定人一辈子的发展,但他却说,要认真对待每一次机会。”时任郑志明班主任的彭夏洁说。
郑志明从小就对做手工有兴趣,喜欢拆拆装装,自己做玩具,表现出很强的动手能力。在职校学习钳工,既满足了自己的兴趣,又发挥了他动手能力强的优势,这让郑志明乐此不疲。
1997年,郑志明职校毕业,进入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成为一名钳工。每天最早到车间的是他,最后一个下班的也是他。
“刚开始工作,我也没想那么长远,只是想保持自己对这份工作的热爱,能够像师傅们一样取得成绩,为企业发展作出贡献。”郑志明说。“任何事情怕就怕‘认真’二字!”“宁可多花时间检验,也不能多次返工。”“专注、干好、做精,要对每一项工作负责到底。”郑志明对师傅们的教诲记忆犹新。
师傅们精益求精、把手上的活做到极致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郑志明。他牢记师傅们教诲,日复一日地与钢铁打交道,练就了精湛的技能。他对零部件的加工精度可以控制在0.002毫米,这相当于头发丝的1/40。手工画线钻孔位置误差控制在0.02毫米以内,成为集车、刨、焊、铣等技能于一身的全能型专家。
自主研制求突破
近段时间以来,公司的装备研发团队正在努力攻克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关键设备的研发制造难关。“时代在快速变革,新的技术一日千里。”郑志明说,“作为新时代的产业工人,我们必须勇于创新、敢想敢干。”
随着智能化、数字化的快速发展,过去由师傅们完成的一大部分手工活都由机器替代了。顺应这种变化,郑志明不断学习创新,提升技能水平。“作为一名职校毕业生,我没有学过3D制图、材料学、力学等知识,为了跟上时代,我只能从零起步,自己摸索着学,不懂就向专家们请教。”郑志明说。他还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机械设计、三维建模等知识,一步步拓展自己的技能。通过不断学习,郑志明主导改造了厂里一条生产线的插管桥压装设备的伺服系统。改造完成投入使用后,大大提高了性能、降低了成本。
郑志明认为,只有持之以恒地坚持学习技能,不断熟悉机器设备,积累处理问题的丰富经验,才能为今后参与技术改造创新打下基础。“机器逐渐实现数字化、智能化,但机器的安装和调试还得靠技能,依然要做到快稳准。”郑志明说。
2007年,公司生产的大批量汽车后桥总成在装车时出现噪声大的问题,花了大价钱聘请国外的工程师来维修。外聘专家讲解时,郑志明在翻译的帮助下,连比划带猜尽力与专家沟通。经过沟通,专家们虽然发现问题出在减速器上,但却没有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郑志明不愿放弃,组建了研究团队,将仪器拆开来进行研究。经过上千次的反复模拟试验,终于设计制造出减速器噪声检测设备,不仅将噪声发生率由3%降到0.007%以下,还大幅降低了成本。
5年前,郑志明带头承担了广西汽车集团车桥厂微型汽车后桥壳自动化焊接生产线的攻关研发任务。这条生产线由机加工、机件焊接工作站等20多道工序组成,每一台设备的零部件都是靠手工组装调试完成。从整体布局到每个环节的设计,再到零部件的加工、装配,这一庞大复杂工程的每一道工序,都凝结了郑志明的心血。如今,郑志明带领团队先后自主研制完成工艺装备1100多项,交付使用2190台(套)工艺、工程装备,参与设计制造自动化生产线10多条。自主研制工艺装备的交付投产,为公司直接创造经济效益9000多万元。
不厌其烦带徒弟
郑志明不仅自己本领高强,还把培养人才作为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端技能人才,高端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郑志明清楚地认识到,在实现汽车强国梦的征途上,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必不可少。
2014年,以郑志明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挂牌。郑志明在不断自我提升技能的同时,把自己发明的“调芯钻孔法”“研推修锉法”等技能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们。徒弟们凭借这些技能,多次在技能竞赛中取得好成绩。仅2018年至2021年间,就有11人次在国家级比赛中获得名次。
“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一个人只能做几个项目,而几十人就有可能做几百个项目。”郑志明说,工作室先后带出了200余位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
谈到郑志明对自己的帮助,徒弟谢评周说:“师傅不厌其烦地指导,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徒弟李琪说:“受郑师傅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感染激励,更坚定了我成为一名新时代技能人才的信心。”
为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郑志明在工作之余还会走进企业和学校,讲述自己的奋斗历程和广西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引导更多的一线工人、青年学生学好一技之长。
郑志明在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实训基地设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大师工作室,定期为学生们上课,在做好技能经验传承的同时,带领学生们开展急难险重项目攻关。
郑志明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也积极接待大量在校生前来参观实践,同时,向学校提供自行设计研发制造用于教学的机器人工作站,为产教融合作出贡献。
近些年,郑志明大师工作室的成员们开展钳、铣、车、焊等工作理论和实操培训的同时,还开展了机器人系统运维、机电一体化虚拟仿真应用、直线导轨安装与调试等“高精尖”培训,并积极参加岗位练兵和技能比武。
“只要精益求精、持之以恒,把手上的活做到极致,靠技能也能成才。”郑志明说。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华中地质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2018864号-26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